生活万花筒——成都


  来成都之前对这座城市了解不多,听到的成都是关于美食,美女,美景,这些的标签。第一次想来成都是高考那会儿,理想的大学便是电子科技大学,当时好像还写在心愿黑板上了,如果当时心愿达成,现在当是另一番景象。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,来成都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科大校园,校园坐落在沙河边,满眼都是葱郁的银杏,很喜欢科大的路牌,每个牌子都有科大的历史照片和说明,很棒的设计。不知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,每每去到一个学校,都很想去图书馆看看,可惜如今大部分校园图书馆都设立门禁,不对外开放,感觉有些不太符合大学一贯的开放理念。

  在成都呆了半年多,虽然时间不长,却非常喜欢这座极具生活、文化气息的城市。在成都的工作生活还是比较忙碌的,住在昭青怡园,上班在龙泉,每天早上不到七点就要出门,傍晚六点才到家。往常不大喜欢自己煮饭的,不过住的地方有厨具,外面餐馆都不太合口味,主要太辣,所以在成都的这段时间养成了买菜做饭的习惯,通常忙乎到七点半才闲下来,累了一天,依然想出去走走,或是散散步,或是逛逛夜市,感受成都的生活,大概这就是成都于我的吸引力所在,街上多是生活的人,而非职人。向往的生活理想便是下班能和家人一起晚饭,饭后可以一起看城市的华灯初上。


  在成都通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,立交桥底下热闹非凡,初次看到觉得很新奇,这里的立交桥底部通常被改造成市民活动、娱乐场所或是摊贩聚集地,细想确实是个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的好点子。来这里切实感受到成都的另一个标签「麻将」,成都市民大都无麻不欢,就算下馆子吃顿饭,上菜前都要先来两局,所以一般餐馆都有麻将室,或者干脆饭桌就是麻将桌。火锅虽说是成都一大标签,但我在成都的感受是,本地人更偏爱「串串」,三两好友出去吃饭通常都如是说:“走,撸串去。”而火锅更偏向于正式场合。我喜爱的另一个成都美食是「肥肠粉」,说实在,自己向来对内脏类食物有些抗拒的,不过肥肠粉给我的感觉确不一样,软软的肥肠搭配爽口的芽菜,肥而不腻,吃完舌头轻微麻麻的感觉能让人上瘾。另一道我喜欢的菜是姜丝兔,非常具有川菜特色,花花绿绿一大盘色香味俱全,另一特点就是大部分是姜丝、尖椒和花椒,兔肉俨然是配角,口味偏鲜、香,嚼劲十足。成都更有名的是兔头,不过我是觉得太重口了,没有尝试。国庆的期间大学时候同学老沈过来成都玩,国庆期间成都热门景点人实在多得恐怖,根本挤不进去,只好带老沈去冷门些的景点,想来实在有愧。去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时,出来刚好是午饭时间,就去对面的餐馆应付应付,不曾想邂逅了至今回味的肥肠血旺,脆脆的黄豆加上爽口的血旺,就一个字,爽,有机会定约小伙伴去再吃一次。


  半年的时间说长不长,即使不善交际如我却有幸在这结识了几个朋友,认识文子纯属机缘巧合,竟是从榴莲开始,我并不喜欢榴莲,接受不了味道,只是出于对榴莲的好奇,聊到一起的。文子是个导游,是我很羡慕的职业,我的印象里导游是个可以到处游玩,十分自在的职业。不过从文子那听来其实并没这么美好,时常也会遇到些恼人的剧情,游客的抱怨,酒店的扯皮,生活无规律时常半夜接机,忙于奔波,偶尔也会委屈想哭。文子十分很乐观,秉承二逼青年欢乐多的理念,总是能很快从不愉快中走出来,文子笃信最美的时光在路上,这应改也是她能够热爱这份职业的原因吧。有次文子约去尼泊尔,竟没有狠下心来抛开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结果被鄙视一番,自己总是考虑的太多,没办护照,请不到假等等,其实就是意志不坚定,过后就后悔了。文子还是给我寄了张明信片回来,遗憾的是没有收到,那段时间刚好回昆明了,后来问分公司的同事,都说没有收到,蛮可惜的。


  卿是微信上认识的朋友,是文学爱好者,某某杂志的会员作家,实际工作却是电商,牛马不相及的专业却能游刃有余,很是崇拜。虽然自己对文学也有些兴趣,但也仅限于阅读,但是要说写作真的无能为力了,自带语文无能。平时话不多,和卿却很聊得来,聊成都,聊行业,聊文学,有时也会说说恋爱、父母逼婚,这种畅谈的真诚感在我平时的熟人世界都极少发生,因为我们总是有所顾及,有所隐瞒。像是无话不说的好友,即使很久不联系,聊起来也不会有陌生感。很喜欢她写的一首诗:

我看云时云很近,

仿佛一伸手就能够着,

其中的一朵,

我看路时路很远,

可我终究在路上。


  最近联系阿佳才知道原来他在成都,阿佳是初中同桌,在我印象里他是位全能型选手,能力极强,会弹吉它、打鼓,乐队主唱,会录音,写得一手好字,完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。上学那会儿一度跟他学写字,不过一直无法学成,至今还是潦草、歪扭,无法入目。那时候想学吉他,不过手指短,学不好,后来跟阿佳学打鼓,顺带学习了用纸卷鼓棒的手艺,总是卷的不如他好,课间用骨棒敲书本学习打鼓,是当时乐趣之一。当时正是流行卡带的年代,MP3虽然已经出现,但仍是凤毛麟角,卡带仍是主流,卡带的歌曲是固定的,有时候买一盒卡带仅仅是喜欢其中的一首歌,阿佳给我们提供了翻录服务,把喜欢的歌录进同一张卡带,那时觉得厉害的不行,也让他帮录了一张,如今卡带还在,不过早已没了卡带机,也不知道是否还能播放。阿佳现在做旅游规划,和我向往的专业建筑设计很近,知道他在成都后一直想去看看,不过两人一直挺忙,不是你没时间就是我没时间,拖了很久。后来因为 iphone 想换电池,不过没有工具,听阿佳说他那里有工具,所以才抛开懒惰,周末抽空过去了。听阿佳说他换过很多次电池,工具齐全,想来动手能力依然强悍。好多年不见,晚饭去吃牛肉汤锅,一起聊聊近况,心中莫名的开心,正如老同学的话,相逢的人会再相逢。



下一篇 奔波的一年
上一篇 峨嵋云海
查看评论